贪欲是对名声、财物等自己所爱好的东西没有满足的一种 精神作用 ;怒是对不合自己意思的憎恨,从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宁的一种精神作用;愚痴是指愚昧无知、不明事理的一种精神作用。这些精神作用的扩张,使得人类相互间争夺不已、仇恨不已,以至永远 ...
贪欲 ,汉语词汇,拼音为tān yù,意思是无休止地求取,贪得无厌的欲望,过分的要求。
貪欲(巴利文與梵語: kāmacchanda ),又譯欲貪、欲欲,佛教術語,指對於世間欲樂的追求。 佛教認為,貪欲會帶來煩惱,因此列為五順下分結之一;貪欲也會障礙一個人,使其無法解脫,因此列為五蓋之一,稱為貪欲蓋(kāmacchandanīvaraṇa)。
2018年10月14日 · 贪欲(巴利文与梵语: kāmacchanda ),又译欲贪、欲欲,佛教术语,指对于世间欲乐的追求。 佛教认为,贪欲会带来烦恼,因此列为 五顺下分结 之一;贪欲也会障碍一个人,使其无法 解脱 ,因此列为 五盖 之一,称为 贪欲盖 (kāmacchandanīvaraṇa)。
三毒(梵語: triviṣa ,藏文:dug gsum),又称三不善根(梵語: akuśala-mūla ,巴利語: akusala-mūla )、三根,佛教术语,為貪、嗔、痴三種煩惱的總稱 [1] ,又或譯「欲、恚、癡」、「貪欲、恚、癡」。 在早期又譯作「淫、怒、癡」 [2] 。. 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因贪、嗔 ...
《俱舍论》则依贪著的对境,将贪欲分为显色贪、形色贪、妙触贪、供奉贪等四种。 总而言之,贪欲就是对于五欲六尘求之无厌,而生起染污心性的精神作用,换句话说,贪欲是起因于爱著。
与“渴爱”(梵 trsnā)同义。即对于自身所好之对境生喜乐之念,而起贪着之心及取得之欲望。与无明共为起三界轮回苦之根本烦恼。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五上):“诸苦所因,贪欲为本。”(参阅“贪”4792) p4793 . 上篇:贪染 下篇:贪欲三种发相
贪欲 ; 贪欲 ,汉语词汇。 拼音:tān yù; 解析(1)无休止地求取(2)贪得无厌的欲望(3)过分的要求
2019年11月19日 · 贪欲的表现是由渴望到追求,由追求到占有,然后占有欲又继续增长、扩大。 贪欲的基本渴求有两种:一是感观享受的渴求;二是生命延续的渴求。 除此之外,贪还有一个最要紧的功能,就是思想意识中对追求的贪执,这种烦恼的危险更大。
贪欲,是与生俱来的、人所共有的一种自然生理心态和思维。 贪欲是一种意念和意向,人们时常为求之不得而苦恼而奔波,从某种意义上说,贪欲是生活的动力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