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腭小凹(palatal fovea) 口内粘液腺导管的开口,位于上腭中缝后部的两侧。 上颌全口义齿的后缘应在腭小凹后2mm处 ,颤动线位于腭小凹的稍前部。
腭小凹. 位于上腭中缝后部,软硬腭连接处的稍后方。是口内黏液腺导管的开口。多为并列的2个,左右各一,基托后缘应在腭小凹后2mm。 颤动线. 位于软腭与硬腭交界的部位,分前颤动线和后颤动线。
(1)腭中缝:骨性隆突的部位黏膜下层极薄,不能承受较大的压力。 (2)硬腭两侧近牙槽嵴:前部含有较多脂肪,后部含有大量腺体组织。 (3)硬腭中线两侧水平部分:黏膜厚度适中、致密为义齿提供主要的支持作用。
👄口腔上颚上的小孔,在医学上被称为“腭小凹”或“腭大孔”。 这些小孔位于口腔的特定位置,它们并不是随意出现的,而是人体口腔结构的一部分。
4、腭小凹(palatine fovea) 位于上腭中缝后部的两侧,软硬腭连接处的稍后 方。是口内粘液腺导管的开口。多为并列的2个, 左右各1个,上颌全口义齿的后缘应在腭小凹后 2mm。 边缘封闭区、缓冲区。 1、主承托区(primary stress-bearing area) 指承受咬合力的主要区域。
腭小凹:位于软硬腭结合处稍后方中线两侧,全口义齿的后缘应在腭小凹后2mm处。 腭小凹在后颤动线前方,即上颌全口义齿的后缘区在腭小凹后2mm处。 义齿就位时,利用粘膜的弹性,突起的后堤区压向粘膜,使基托后缘与粘膜紧密贴合,防止空气进入,形成 ...
2023年4月6日 · 在软腭的口腔面及邻近部位可见具有临床意义的表面解剖标志,其中腭小凹就是典型的表面解剖标志。 除腭小凹外,腭大孔位于上额软腭与硬腭区的交界处,位于上颌第三磨牙腭侧龈缘至腭中线弓型凹面连线的中点。
2016年1月20日 · (1)腭帆张肌:作用为紧张腭帆,开大咽鼓管。 (2)腭帆提肌:使软腭上提,咽侧壁向内侧运动。 (3)舌腭肌:作用为下降腭帆,紧缩咽门。 (4)咽腭肌:上提咽喉,向前牵引咽腭弓,并使两侧咽腭弓接近。 (5)悬雍垂肌(腭垂肌):上提悬雍垂(腭垂)。
2023年9月6日 · 通常人的上腭有小洞,医学称为腭小凹,属于正常的解剖结构。 上腭通常指腭部,位于口腔顶部,呈穹窿状,可将口腔与鼻腔分离,患有腭裂时可导致患者鼻漏气或过高鼻音,可能影响患者的语言交流。
2023年2月22日 · 口腔是消化管的开口,上壁为腭,下壁为口底,前方为唇,侧方为颊,与外界相通,后方与咽相通。 以牙槽骨和牙为分界线,将口腔分为固有口腔(proper cavity of mouth )和口 腔前庭(vestibule of mouth) 口腔前庭由牙列、牙槽骨及牙龈与其外侧的唇、颊 组织器官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