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他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他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
《商君书》又称《商君》、《商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在战国后期颇为流行,《韩非子·五蠹》说:“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 ”但《商君书》中《更法》、《错法》、《徕民》等多篇涉及商鞅死后之事,显非出自商鞅之手。
商鞅 (?—前338),战国中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姓公孙,名鞅,亦称卫鞅。 由魏入秦,任左庶长、大良造 (相当于宰相),执掌军政大权。 两次变法,使秦由弱变强,封于商,因称商鞅。 后被诬害,车裂而死。 本书大部分篇章并非商鞅所作。
为秦相十九年,以封于商,故称商鞅、商君。 孝公死,太子即位,为政敌以谋反罪追捕,车裂而死。 《商君书》从君主独裁的角度,推行法治,注重农战,主张极刑厚赏,以富国强兵为急务,而以去智愚民为手段,自有其历史意义。
商鞅 (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法家的代表人物。 姓公孙,名鞅,时人因其出身卫国公族,称为卫鞅。 卫国顿丘(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后来因在秦国变法有功,被封于商 (今陕西商县),称为商鞅或商君。
《史记》七十列传·商君列传原文讲解及翻译赏析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
《商君书》也称《商君》《商子》,现存26篇,其中2篇有目无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着重论述了商鞅在当时秦国施行的变法理论和具体措施。 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可能还包括其后学)著作汇编。
商君列传电子全文,全文检索、相关于商君列传的讨论及参考资料。 有简体字版、繁体字版、英文版本。
《商君书》也称《商君》《商子》,现存26篇,其中2篇有目无书(刑约、御盗),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着重论述了商鞅在秦国施行的变法理论和具体措施。
商鞅(前395年-前338年),中国战国时代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 在秦国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法家后学将商鞅言行与史载汇编成《商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