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传统诗词创作中,平水韵一直是近体诗的重要韵律标准。然而,随着现代诗歌的发展,一些诗人开始转向新韵,甚至对使用新韵的人持有偏见,认为这是对唐代韵味的轻视。然而,这一问题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深入探讨后会发现,关于近体诗用平水韵的朗读存在诸多未解之谜。
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多人对传统诗歌表现出一种轻蔑,认为近体诗不过是简单的顺口溜,甚至是老古董。然而,这种认知显然是片面的,远不符合近体诗的真实价值。 首先,近体诗并非简单的口头游戏,而是有着严格格律的文学艺术。这些诗篇蕴含着 ...
全书辑录汉诗话142种,其中汉文诗话75种218卷,和文诗话67种117卷。另附录诗语诗韵类书13种43卷。凡155种378卷(不分卷者以一卷计)。书中为每位诗话作者均撰写了小传,介绍其生平、著述及诗学思想,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话内容,领略东瀛文人的风 ...
桐枝驿外数峰青,洞有多缤传盛名。 竹隐清溪楼栈起,树遮凸岭彩虹横。 风光无限深秋赏,车马成群薄暮行。 寻胜探幽人未老,神仙妙境世间情 ...
8 天
来自MSN如何看待周裕锴教授对deepseek诗词创作评价不高,认为“诗人 ...这位教授应该不太会用deepseek创作诗词,他用AI创作的诗词水平不高,其实很大程度是因为他操作AI的水平不高。
苏轼在徐州的文学创作延续密州期而又有新变。苏轼《答陈师仲主簿书》提及友人陈师仲曾为其编《黄楼集》,可惜已佚。据管仁福先生《苏轼徐州诗文辑注》统计其间可编年者,诗歌193首,词21首,文116篇,共计330篇。词作继承密州以来的清旷豪迈之风,如《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又如《永遇乐·明月如霜》“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后 ...
熙宁十年,苏轼移知河中府,至京城外,却临时被改知徐州,开始了近两年的徐州任职生涯。经历了杭州、密州之旅,苏轼在外放之路上对再仕京师逐渐失去信心,目光也开始从功济于时转向立言不朽。徐州也是苏轼思想态度和文学创作变化的重要时期,和湖州期一起深刻影响了苏轼的一生。
6 天
文化大家看 on MSN竹枝词里的河源民风民俗竹枝词作者多为文人,文人创作时会注入忧国忧民的情怀、情思与文学修养,内容多描写当地的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客家山歌则是客家人口头创作的智慧结晶,反映了客家历史文化、劳动生活和民俗风情,歌词注意形象化,运用多样化的修 ...
17 天
来自MSN陆蓓容丨只有清樽照画蛇编辑先生约谈与蛇年有关的古代文艺,一时竟然无以应之。古人与蛇的故事实在不尽喜乐,蛇在上古神仙脚下踩着,在李寄和汉高祖的剑下躺着,在捕蛇者的罐子里关着,在雷峰塔底下苦熬岁月。典故词汇之中,它的形象更是一言难尽。最常见的一个多义词,是为“龙蛇”,常用于代指人物。然而又有专指英雄、复指贤愚、单指凶顽数种用法。在中国古人的观念里,龙与蛇的道德品性似乎不怎么稳定,而且 ...
一般认为这是最早的春联。南北朝骈体文达到鼎盛,南朝永明体发展到唐代近体诗,格律越来越成熟、定型,为对联完善创造了条件。但是,对联的规范成熟,春联的普遍流行,有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清代康熙年间文人陈尚古所著《簪云楼杂说》记载:“春联 ...
8 天
人民资讯 on MSN刘潜庚子前后的教读生活刘潜庚子前后的教读生活匾额文史之三十六1930年《天津志略》记清末“修志后作古之人物”,包括严修、马千里等12人,其中有刘潜母亲孙氏:“教育家刘芸生之先慈。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