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中的四个基本行当生、旦、净、丑,及其行当内的角色类型,浓缩了社会不同阶层、不同性别的群体特征,其“程式化”和“虚拟性”的表演特征,不仅是昆曲数百年发展的艺术经验总结,也反映了中华传统价值理念与审美原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入声字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古诗词情感的深层次表达。上期节目中,朱老师详细探讨了入声字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作用,尤其是在表达极端情感时的非凡表现力。来,让我们通过经典词作,一起解读入声字的诗意世界。
苏轼经历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在人生波折中,他游赤壁创作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 “物”“壁”“雪”“发”“灭”“月” 等为入声字,展现出豪迈之感。除了字面上 “大江东去”“乱石穿空” 等豪迈意象,入声字的运用让这种豪迈从声音上就自然流露。
普通话的单元音韵基,上溯到中古汉语基本上有两个来源: 中古的单元音韵基;中古的塞音韵尾韵基——也就是入声韵; 而中古的单元音韵基在演化到普通话的过程中,除了二等韵以外整体高化了一层,而二等韵归入元音a。因此,中古的一等a/wa在普通话读e/o/uo,而中古的二等æ/wæ在普通话读a/ua。